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编制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意义深远

来源:中国人口报 添加时间:2019-12-06 15:14:03 点击:4734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从国家层面编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长期规划,具有未雨绸缪、纲举目张之深远意义。

    构筑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框架

    《规划》从社会财富储备、劳动力有效供给、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科技创新和养老孝亲敬老社会环境五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任务:

    其一,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富基础。《规划》提出要进行“社会财富储备”,这无疑是正确的。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前提,提高全社会的养老保障能力是老年安全、国家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国际上早已达成的共识是:老龄问题既包括了发展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也包含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只不过前者是广义的发展视角,后者是狭义的人口学视角。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人口负担比以及制度赡养比不断上升,长期面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代际人口失衡的挑战。

    要防范和解决养老金“空缺”可能带来的老无所养危机,国家就需要做好两个“蛋糕”,即“财富蛋糕”和“福利蛋糕”。比社会财富储备更直接影响老年人福祉的是社会福利分配,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时应充分考虑老年福利和老有所养的诉求。

    其二,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包括两个方面,即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核心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在知识经济来临之际,劳动力有效供给必须考虑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

    其三,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以及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不断增多,基本养老服务和长期照护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但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不足、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形成了养老服务的“卖方市场”,一方面养老服务价格偏高,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可及性差,形成恶性循环。

    享受有品质的养老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养老梦”。我国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总体不足,有明显的“未备先老”的特征。为此,《规划》提出要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特别强调了“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总之,无论是对公办养老机构抑或民营养老机构,均不再争论它们各自界定不清的“支撑作用”还是“补充作用”。养老机构要尽势而发、尽力而为,让市场机制来决定养老资源配置,来决定各色养老机构在竞争环境中的兴衰沉浮,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

    《规划》提出要推进医养有机结合。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特别是从全人群、全过程、全周期的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医养护融合、医养护结合要走因地制宜、有地方和区域特色的多元化道路,探索多样化模式,减少病苦老龄化,促进健康老龄化。

    但应该指出,囿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和国情,政府承担的养老责任十分重大,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兜底养老、普惠养老、公平养老责任,应当为低收入的贫困老人、特殊困难老人、三无老人保驾护航,提供福利性养老公共品和普惠式基本养老服务。

    其四,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当今之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养老科技也层出不穷。“智慧养老”颇有市场,大有前途。科技创新推动银发经济和养老产业发展,让老年人共享高品质的老年生活。《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为老服务的科技化水平,新型养老服务业与科技的融合,可谓恰逢其时。在社区层面成功打造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是中国式养老探索较成功的模式之一。虚拟养老院帮助老年人实现了在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互动中在地老化、在家养老的梦想,通过“互联网﹢”远程智能化科技支持下的养老服务平台,可以根据需要上门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这一模式在江苏省苏州市等地实践之后日趋成熟。

    其五,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传承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养老梦以及历久弥新的慈孝观。我们既要传承好血浓于水的“血亲孝”(老吾老),也要弘扬仁者爱人的“仁道孝”(以及人之老)。孝亲尊老,以文化之,教育先行。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总之,文化养老,大有可为。

    增强人口年龄结构优化意识

    从人口学视角出发,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近期挑战来自少劳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老龄化),远期挑战来自少子老龄化(0~14岁少儿人口减少的老龄化)。要关注劳动年龄人口的存量与增量,不能只关注人力资源存量的开发利用,而且要未雨绸缪地进行人力资源增量的储备,这与生育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有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意义深远重大。

    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优化生育政策包含了引导和帮助国人科学、理性决策适度生育的含义,即社会要倡导和支持适龄、适时、适量的生育。“适龄”是说理论上存在一个适合优孕优生的年龄区间,譬如从我国女性合法的结婚年龄20岁算起到生殖医学上一般认为的高龄产妇35岁为止,最佳生育年龄是25~30岁左右。“适时”是指生育的各项主要条件是否可以满足以及生育间隔是否合适,包括身体条件、时间精力、经济状况以及后续的职业安排和婴儿照顾的人力支持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需要综合考量。“适量”是指生育孩子的数量,即生育水平要适当。人口学理论认为,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可称之为“合适之家”,这也是可以维持人口再生产的更替水平生育率。(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