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浅析新时期下健康扶贫工作导向和做法

来源:《人口与健康》2020年第1期 添加时间:2020-04-08 08:34:05 点击:5320

  自2016 年以来,经过三年的奋战,健康扶贫工作已完成大病救治、慢病管理、信息台账、疾病防控等基础性工作。为将健康扶贫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实现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国家卫健委提出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三有”目标。笔者以陕西省汉阴县为例,对实现健康扶贫“三有”目标,提出如下工作建议和具体做法。

  一、要织密服务网格,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

  围绕“县镇一体、镇村一体”工作主线,立足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一盘棋”,织紧织密立体式、全覆盖的贫困群众医疗服务网格。

  1.联姻结盟强帮带。要依托医共体建设,因地制宜,将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组建为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县镇一体化“368”模式管理,县域医共体实行医疗机构设置、功能任务、财政保障“三不变”;行政、人员、财务、业务、药械、绩效管理“六统一”;建立医保引导、资源优化、双向转诊、业务指导、绩效分配、信息共享、学科统筹、居民健康管理“八项机制”。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推行镇村一体化改革,建立“532”管理模式,实行镇村两级行政、业务、人员、药械、财务的“五统一”;建立工资按月发放、工作绩效考核、完善养老保险的“三制度”;明确财务核算、法人地位的“两独立”。通过基层医改,将镇卫生院变成县级分院,村卫生室成为镇卫生院派出机构,形成了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2.突出重点强阵地。围绕“县补硬件短板、镇强设施弱项、村扫阵地盲点”三大重点,对县公立医院进行病房改造和病床扩充,不断提高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按照“全科门诊+ 中医门诊+ 综合病区”标准,在乡镇卫生院做好住院医疗业务,补齐镇卫生院特别是偏远乡镇医疗业务短板;按照“所有权在村集体,使用权在镇卫生院”管理模式,在空白村及不合格村卫生室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3.优化设施强保障。要县级综合医院为龙头,更新配置大中型医疗设备,使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可完成医学检查检验项目,快速准确诊疗疾病;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实现贫困人口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

  4.线上线下强能力。抓好“互联网+ 医疗”,搭建覆盖全县的远程医疗平台,县镇之间设立影像、心电、检验和远程会诊“四大中心”,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模式,通过远程医疗,让贫困患者就近治疗。同时,依托苏陕扶贫对口帮扶,带动县级医院建立重症手术中心、重点学科,使贫困群众“大病治疗不出县”。

  二、要激活服务细胞,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有医生看病”

  医疗服务人员的多寡、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健康扶贫工作成效的核心因素。做好健康扶贫,首先要解决医疗人才队伍问题。各地可结合实际,在“引、育、用、稳”上下功夫,为贫困群众“有医生看病”提供有力保障。

  1.多措并举“引”人才。县级卫健部门可设立“医疗人才基金”,对引入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给予一次性现金奖励,对招聘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安家费,在其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提升县镇两级医疗业务服务能力;按“村来村去”原则,县级卫健部门可与省内外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中医中专生培训协议,解决村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2.上培下派“育”人才。县级医院定期选派人员到省内外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培养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同时派骨干医师到挂联乡镇卫生院坐诊、授课、查房及手术带教。

  3.县域统筹“用”人才。实行“县聘县管镇用”和“镇聘村用”,建立县级医院招聘本科生到镇卫生院轮岗制度,实行县域内镇卫生院编制总额管理,规范建立卫生专业人员“深山到浅山到川道到县城”流动渠道;对村医作为镇卫生院职工实行竞聘上岗、一年一聘,通过优胜劣汰,增强村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村级卫生服务质量。

  4.薪酬改革“稳”人才。认真落实“两个允许”( 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用于人员奖励),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县级医院收支节余的60% 可用于医务人员工资,镇卫生院收支结余的70% 用于医护人员绩效分配,通过薪酬制度改革,提升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健全服务机制,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有制度保障看病”

  1.县级卫健、医保部门要健全医疗保障全覆盖机制。落实“资助、减负、便民”三项举措,实现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全覆盖。对贫困人口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按适度标准予以资助,特困人口由民政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范围;严格执行“一降二提三免四保障”政策,县政府要筹集做好补充医疗保障,切实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强力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入出院“一站式、一单式”结算等便民就医措施,不让贫困患者“跑腿垫资”。

  2.健全大病精准救治机制。对患病贫困人口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救治台账,做到一人一策、一病一方,救治一例、销号一例,实施动态管理;根据本地贫困对象发病率较高的大病病种,有针对性地加强县级医院相应学科建设,提高大病患者县内救治率。

  3.健全慢病签约服务机制。要分别成立县级专家指导组、镇级家庭医生团队,形成以责任医师团队为服务主体、与“四支队伍”分工协作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患病人口实现“应签尽签”;建立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手机APP 系统,为每名贫困患者建立电子档案,为每名村医配备信息采集设备和手持打印机,随访到家后如实上传签约服务情况,有效解决了签而不约和服务质量不高问题。

  4.健全全民健康促进机制。以疾病预防“八大行动”为载体,抓好健康教育进村庄、进家庭、进学校活动,将健康元素融入贫困人口日常生活;落实疾控部门抓好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对地方病患者实行专项救治与签约管理。通过“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减少因病致贫人口存量,以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控制因病致贫人口增量。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厕所革命,持续改善贫困群众人居环境,从根本上斩断因病致贫返贫根源。(刘勇,陕西省汉阴县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