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变动的影响

来源:《人口研究》2021 年第45 卷第3 期 添加时间:2021-11-18 09:02:00 点击:9085

【内容摘要】基于国家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主要由30 岁以下人群生育数量减少、一孩出生数量逐年下降及二孩增长趋缓共同驱动。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近年来出生数量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进一步压低中国的生育水平,加速了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下行。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出生人口; 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 人口监测


  1 引言

  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后,我国各年的出生人口规模变动情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0 年是人口普查年份,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出生人口数量如何变动更是备受期待。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结果,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 万人,比2019 年下降18%,如何看待出生人口的大幅下降,新冠肺炎疫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并肆虐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1 年5 月,全球共1.7 亿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超过350 多万人死亡。作为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人类死亡水平、降低预期寿命,对生育也造成了强烈冲击。但由于疫情后出生数据收集的滞后性,迄今为止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和未来生育变动趋势的影响证据还比较有限,关于这一重大流行病对生育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育龄妇女规模持续缩减、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迷、生育养育成本高昂,以及影响生育的“住房、教育和医疗”3 座大山等结构性因素,导致我国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呈下降态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的影响如何? 这一影响是否存在群体差别和时间差异? 以上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厘清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出生人口的影响,对把握我国低生育进程的新特征以及后疫情时代我国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对生育的影响评估,可借鉴的历史经验有限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应对难度前所未有,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妇女失业率和贫困率急剧上升,收入不确定性和失业水平普遍增加,由此,带来的失业风险、收入下降等因素,使人们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更加消极。诸多因素综合导致人们推迟婚姻缔结、抑制生育意愿,推迟或取消生育安排,这都将导致出生人口变动 。

  虽然国际经验表明,饥荒、地震和重大流行病等高死亡率的灾难性事件将导致9 个月后出生率平均下降10%~15%左右。但学者认为,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差异较大,不同国家所处的生育转变阶段也非常不同,因此,历史事件可供借鉴的经验较为有限。例如,与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相比,本次疫情年轻育龄人群和孕妇面临的严重疾病风险较低; 人们的安全感降低、疾病负担加重、失业和疫情应对措施导致了婚育推迟; 儿童死亡率低,父母对孩子的替代需求减少,等等 。这些更为复杂的因素与可观察数据有限结合起来,导致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生育的影响面临较大挑战。

  2.2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育的影响评估高度依赖数据

  大多数发达国家会定期发布年内月度出生数据,极大地方便了短期出生波动的估计。已有数据显示,全球大多数低生育率国家已显现“出生衰退”,且面临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2020 年11~12 月欧盟15 个国家的出生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5.0%和8.0%,美国下降了7.7%。2021 年1 月,西班牙、俄罗斯和法国的出生人数分别下降了20%、10.3%和13.5%。2021 年前几个月,欧美国家出生人数仍在加速下降, 2021 年许多国家的出生人数和总和生育率将创历史新低。但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出生数据十分缺乏,当前仍无法判断疫情对这些国家的影响。2015 年以来我国人口监测体系的完善和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库的建立,为我们监测分析疫情对生育的影响提供了可能。

  2.3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生育的影响分析

  我国疫情控制快速有效,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区域有限,群众恐慌程度更低,生活就业得到有力保障。一般研究认为,可能疫情对生育的影响局限在一定区域。但数据显示,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受疫情影响, 2020 年2~5 月,我国失业率达到6%左右,对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造成严重冲击。2020 年一季度婚姻登记对数同比减少45%,全年婚姻登记对数同比下降12.2%,创近年新低。结婚人数大幅减少,导致短期潜在1 孩生育人群的规模收缩,助推2020 年出生人口快速下降,也将对2021 年出生产生负面影响。疫情导致的社会停摆( 如托育机构大量关闭,幼儿园、中小学普遍停课等) 等变化,显著增加了女性负担,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照顾劳动增加了。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加剧可能进一步拉低女性的生育意愿。

  本文使用国家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中的月度出生人口数据,分析我国2015~2020年出生人口的变动特征,并通过比较1~12 月的分孩次、分年龄组出生数量,观察新冠疫情暴发后的月度出生差异以及疫情发生后不同年龄群体生育进度和生育强度的变化,探明新冠疫情暴发如何在我国近年来出生数量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进一步压低我国的生育水平,从而为理解2020 年出生人口的迅速下降提供经验资料,并为未来短期出生人口波动提供先验证据,辅助判断我国未来的出生人口变动趋势。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使用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库形成机制是: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统计标准,出生个案信息经过省内共享收集、查重去重、比对校验等阶段,再以实时、日更新或月度更新的方式,上报到国家出生人口信息库。目前,该数据库覆盖全国大陆31 个省( 区市) 的2015 年以来的出生信息,具体数据项包括每一个新出生人口的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孩次、性别、父母姓名、父母出生时间等,可汇总出生孩次、母亲年龄、时间分布和城乡分布等信息。

  自2015 年正式开始系统上报,截至2021 年5 月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库共收集出生个案信息8000 万,出生覆盖率达到86%左右。作为我国人口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互通平台出生人口数据对掌握全国年内出生人口变动及预测当年出生人口规模有重要价值。

  3.2 数据分析说明

  分析中,各年度的孩次构成、母亲年龄构成、月度分布等结构性指标直接使用原始上报数据进行计算。考虑到各省数据收集、信息校验、数据交换上报时滞等因素,以各年公布的全国出生人口总数对国家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系统汇集的年度出生总数进行了加权。

  为提供2016 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变动的更多细部特征和完整图景,本文将分析年度扩展到2015~2020 年,并将2015 年作为分析基年,以在相对更长的时间周期里观测并展现我国出生人口的变动趋势和结构差异。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2019~2020 年期间的出生数量变动。

  4 主要监测分析结果

  4.1 2015~2020 年出生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

  4.1.1 出生人口总量和二孩构成短暂上升,后逐渐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结果,2016 和2017 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为1883 万人和1765 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 多万人和100 多万人。2018 年以来出生人口的数量有所回落, 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 万人。由于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各年度确切出生数,此处仍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出生数为准进行变动分析。如果以2015 年作基年,2016 和2017 年出生人口分别增长7.9%和4.1%。2018~2020 年间出生人口均少于2015 年,降幅分别为8%、11.5%和27.2%。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还显示, 2014~2017 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 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 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国家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分析的孩次构成变动趋势基本与国家统计局保持一致( 见图1) 。2015~2018年,二孩占比增加约10%, 2019 和2020 年回落到45%左右,分别为46.7%和44.6%。

1.jpg

  4.1.2 一孩出生数量逐年下降,二孩增长强度逐渐趋缓

  近5 年来一孩出生数量迅速下降,降幅逐年加大,从2016 年下降1.7%增大到2020 年下降41.5%。而二孩出生数量受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影响,2016~2019 年都高于2015 年,尤其是2016 和2017 年分别比2015 年增加20.7%和26.8%。2018 和2019 年增幅有所回落,分别为10.0%和2.8%,2020 年二孩出生数量已比2015 年减少19.4%( 见图2) ,显示出到2020 年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支持政策等条件下,能够释放的二孩生育势能逐渐弱化、已近末端。

2.jpg

  4.1.3 年度出生的年龄组差异和孩次差异显著

  自2017 年开始,30 岁以下人群生育的子女数量大幅减少,降幅从2017 年的12.7%增大到2020 年的47%,与2015 年相比,减少了将近一半。与此对照,自2016 年以来, 30 岁及以上人群的生育数量整体呈增加态势,尤其是35 岁及以上妇女的生育数量增加较为明显,2016年35 岁及以上出生数量平均增加20%,2017 年35~39 岁和40 岁及以上出生数量进一步增加了68%和65%,呈现了近5 年最为迅猛的出生增长。2018 和2019 年虽然30 岁及以上年龄组生育子女数有所回落,但仍高出2015 年20%~30%左右( 见图3) 。

3.jpg

  分孩次看,近5 年来一孩出生规模逐年缩减主要由30 岁以下妇女一孩出生数量的持续减少导致, 2020 年30 岁以下妇女的一孩生育数量已比2015 年锐减一半。与此对照,2016~2019 年二孩出生数量一直高于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但30 岁以下人群生育的二孩数量除2016~2017 年略高于2015 年外, 2018~2020 年连续下降,分别减少11%、22%和42%。2016 年以来,二孩出生数量的多年增长主要由30 岁及以上人群生育的二孩数量增加推动( 见图4) 。

4.jpg

  4.2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我国2020 年出生人口下降

  4.2.1 2020 年月度出生人口下降加速,四季度下降最为明显

  出生的季节性和出生的月度分布是了解年内出生模式的重要维度,已有研究显示我国年内婴儿出生月度分布并不均匀,在生育政策调整、龙年/羊年等特殊年份、重大流行病或灾难性事件发生后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动。本部分以2015 年1~12 月的各月出生数量为参照,分析2016~2020 年的月出生数量的变动特征。

  结果表明, 2016~2017 年各月的出生数量都大于2015 年,呈整体增加趋势。而2016 年的迅猛增长更多体现在后半年, 2017 年平均体现在各月,但增长幅度已低于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显示出在新政策环境下个体生育计划的逐月调适和渐进实现。此后,各月的出生人口均少于2015 年同期。相较而言,2018~2019 年的月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相对温和,约10%~15%左右。而2020 年的月出生人口降幅迅速加大,1~9 月降幅已达20%~30%,11 和12 月由于受疫情影响,出生人口数量比2015 年同期减少45%以上( 见图5) ,说明年初的疫情暴发严重抑制人们的生育计划,导致了年末的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5.jpg

  4.2.2 月度出生变动呈现鲜明的孩次差别和年度差异

  研究发现,一孩的月度出生呈明显的逐年梯次下降, 2017~2020 年平均月出生降幅分别为15%、25%、27%和41%。2017~2019 年间一孩的月出生数量降幅1~12 月间差异不大,但2020 年11~12 月的降幅从1~9 月的平均下降40%迅速升高到55%以上,再次显示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四季度出生的负面影响。而二孩的月度出生数量在2020 年以前都大于2015年各月,同时,二孩月出生数量增长幅度也在逐年减弱,说明了二孩生育势能的逐渐式微,尤其是2020 年各月二孩出生数量出现负增长,平均降幅15%左右,11 和12 月的降幅扩大到35%左右( 见图6) 。

6.jpg

  以上分析说明,2020 年全年出生人口的下降更多集中在四季度。分月度看,无论一孩还是二孩, 11 和12 月的出生减少都更加突出。说明相当规模的人群自疫情暴发后有意识地减少了怀孕,从而更大幅度降低了11 和12 月的出生。

  4.2.3 新冠肺炎疫情对30 岁以下年轻群体生育的影响最明显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30 岁以下妇女生育数量同比降幅最大,达23.6%,高于其他年龄组( 30~34 岁组和35~39 岁组降幅分别为9.0%和19.6%①) 。该年龄组2020 年生育的一孩数和二孩数同比分别下降22%和26%。

  月度数据进一步显示,2020 年30 岁以下人群的一孩生育数量,同比逐月下降,四季度、尤其11~12 月的下降更为明显,同比降幅从上半年的17%左右迅速上升到30%~40%。这一年龄组的生育计划被疫情短期打乱,生育节奏严重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对二孩生育亦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虽然受全面两孩政策的影响,二孩出生数量的逐月和年度下降幅度都低于一孩,但疫情同样加速了四季度的二孩出生下降,尤其是11 和12 月各年龄组二孩同比下降幅度均达30%以上,说明年初疫情暴发对年末各年龄人群二孩生育的普遍抑制。

7.jpg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国家卫健委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对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变动进行了精细的描述性分析,是开发和利用国家人口监测数据的一种有益尝试。以上分析揭示出:( 1) 由于一孩出生数量的逐年大幅减少以及二孩出生增长的渐趋减缓,我国近年来出生数量持续走低; ( 2) 30 岁以下妇女的生育数量大幅减少是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规模缩减的主要推动力; ( 3) 疫情危机与我国近年来出生下降趋势叠加,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疫情对我国婚育的抑制性影响既全面又广泛,导致2020 年一季度婚姻登记对数下降45%、四季度出生人口数量锐减,尤其是30 岁以下人群的生育数量以及1 孩的出生数量下降更为迅猛,压低了我国的出生人口规模。

  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的大幅下降,是我国低生育进程的延续性变动。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本土疫情仍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全球疫情的快速扩散也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输入性压力和风险。鉴于我国低生育进程的长期性特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出生人口的上述影响,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生育态势的密切监测,深化疫情前后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变动研究,做好相关政策储备。

  人口监测是开展人口战略研究和解决当前人口问题以及前瞻未来人口问题的基础性工作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提出要“改革完善人口统计和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也对传统的出生、死亡等人口数据收集的方式和频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口统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而月度出生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应用,有助于更加准确把握重大流行病事件对出生人口的短期波动影响,从而辅助于全面判断我国短期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变动。

  本文利用我国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对我国出生人口的近期变动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但由于出生人口监测数据收集上报的时滞性、数据库的完整性,未来仍需与更加丰富的其他数据来源进行校验,以帮助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增强影响评估分析的精细化程度,从而不断改善我国的出生人口统计,并深化相关数据开发与政策应用研究。

  ① 由于40 岁及以上妇女生育数量较少,波动较大,故未纳入分析对比。


  参考文献 略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二孩净效应估计研究课题”( 20BRK04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翠玲,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文庄,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 

张许颖,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