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深化生育支持政策研究 推进家庭友好文化建设

来源:《人口与健康》2022年第2期 添加时间:2022-06-15 16:10:04 点击:2621

  近年来,人口学界专家积极发声,为相关部门开展高层倡导、舆论引导和对地方指导的工作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营造家庭友好社会环境,是“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间重要的工作任务。目前各地正处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的关键节点,也是加强工作协调,完善制度设计的攻坚阶段。下一步,需要汇聚专家力量,深化研究,提出政策设计的方案,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更多智力支持。特别需要围绕推进家庭友好文化建设这一主线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动态监测和预测。应定期将人口变动趋势通报给相关部门,增强对人口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应对低生育率的责任意识。人口动态监测和预测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支持。比如,生育支持政策是应该聚焦一孩,还是三孩?这次生育政策调整目标不是生育三孩,而是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应对低生育率。政策评估的重点是生育支持政策有没有建立起来,而不是出生了几个三孩。长期关注点应是生育水平是否适度回升。人口监测分析告诉大家,一孩生育支持是最重要的,不婚不育、延迟婚育才是拉低生育水平的基础性因素。一孩的生育体验直接影响家庭的二孩和三孩决策。生育支持政策不应区分孩次,一孩、二孩和三孩都是家里的宝贝。

  二是家庭婚育文化建设工程设计。中央《决定》凝聚了专家共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要一体化考虑。婚嫁方面最重要是生育价值观念的引导。生育是人的本能,人一出生,就有这个基因。大家对小孩很喜欢,对萌态可爱的小婴儿有天然的保护欲。不养孩子的年轻人,养猫养狗也是生育本能的投射。我们不用老强调生育的社会责任,就跟催婚一样,年轻人有逆反心理。引导大家不能用经济理性来考虑生育问题,需要换一个角度,深入分析挖掘生育价值。相关宣传引导的设计也不能只焦距到生育年龄段,应该让孩子们在原生家庭的时候,就看到父母很相爱,对婚姻家庭有向往,同时还要有正确的婚育观念引导,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性教育,生殖健康服务和生育能力保护也要跟上。这样,大家在生育旺盛期才能愿意生,能够生。

  三是生育保障制度的研究。有些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关注,但不一定作为生育保障制度研究。比如,在教育方面,国家推进“双减”力度很大,长期坚持,一定会解决教育焦虑问题。住房制度改革也朝着有利于多孩养育的方面发展。但是核心的生育保障制度要抓紧研究。我们从做二孩政策评估的时候,就关注生育保险制度。这个制度设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分担女性生育成本,平衡企业间成本。只不过在控制人口阶段它的作用被抑制了,范围很窄,受益的人群很少。下一步制度本身如何完善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的历史阶段,制度怎么发展又是一个大课题。原有的政策框架不能满足现在生育保障的需求,钱从哪儿来?怎么给付到对的人?需要有一个新的制度框架设计。

  四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托育服务可以平衡家庭育儿和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很多国际经验都证明了它对提升生育水平的作用。托育服务应直接精准对着双职工家庭,对着中等收入群体,因为他们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偏离是最严重的。生育意愿对现实生养条件是很敏感的,没有好的生育服务支持,生育意愿就下降。所以普惠的托育服务是我们现在政策的重点。从全国来看,2012年出生人口达1900多万,现在降了近一半。“十四五”时期与“十三五”时期比较,0~2岁人口年均少1000多万,每年托育服务需求不足1000万。托位不用太发力,重点是补人头,把市场现有的优质托育服务价格降下来。不管补砖头、床头,还是人头,打一个包,哪儿收了孩子,补贴就给谁。这样可以确保精准使用政府财力。

  五是生殖健康促进工程设计。低生育率阶段,每个孩子都是宝贝,生育力维护、出生缺陷干预、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越发重要。生殖健康也应纳入健康中国建设整体规划。调查显示,我国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青少年婚育观念转变,未婚人工流产快速上升,婚后生育健康隐患增加,避孕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拉大,生殖健康教育不足。需要我们赋予计划生育新的内涵,将其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到全人群,关注重点人群,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支持生育需求,保护生育力。(贺丹,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