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系统性应对人口问题的理论思考

来源:《人口与健康》2023年第2期  添加时间:2023-04-13 09:16:02 点击:3465

  党的二十大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首次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所谓“体系”就是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具有不同子系统或要素构成的系统。党的二十大提到了很多体系,比如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等。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起步较晚,但是建立世界上覆盖家庭规模最多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40多年来,基本上实现了生育政策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当前,学术界兴起研究如何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热潮。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一、人口问题的系统性特征

  人口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系统,更是人类自我经历、自我感知、自我觉醒的复杂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系统可能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超级系统,深刻理解人口系统的基本特性,有助于系统性地解决人口问题。

  (一)人口内在系统的演化 特征

  人口是由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过程不断演化的系统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都是由这三个过程演化形成的结果。正因为如此,经典的人口预测模型基本由这三个要素构成,即:下一年度的人口是由本年度的年初人口加上本年度的出生人口再减去本年度的死亡人口然后再减去本年度的迁出人口最后加上本年度的迁入人口。出生减去死亡为自然增长,迁入减去迁出是机械增长。经典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基本是自然再生产类型,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型人口再生产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而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学的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就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尽管人口转变理论经历了第一次人口转变理论和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发展,但是人类对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性以及现代化再生产类型的演化规律的研究依然不够。

  总体而言,人口内在系统的演变规律存在三个较为独特的特性:第一,死亡通常被视为人口系统的减少力量,其成熟性和稳定性相对清晰,确定性较强,受到外界干扰的因素较少;第二,出生通常视为人口系统的增加的力量,其稳定性和确定性要比死亡弱,更加容易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系统的影响,主观性更强,尤其在低生育率时代,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往往出现一定的偏离;第三,迁移是确定性和稳定性最弱的人口要素,不仅主观性较强,而且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经常呈现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

  (二)人口内在系统与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环境等外在系统的演化特征

  人口具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指的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支配,这决定着人口内在系统的演化规律。而人口又具有社会属性的特征,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口系统是在特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方式下、特定的政治制度下、特定的社会文化下、特定的资源环境下运行的,这就导致人口系统与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环境等外在系统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和互动。

  人口内在系统与外在系统的互动关系一直是人口学经典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只要生活资源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限制,而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会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马尔萨斯认为,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性抑制,比如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这些因素通过增长死亡率而减少现存人口;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比如晚婚、避孕、流产、溺婴和节育等,这些因素通过抑制出生率而减少人口增量。后世的人口理论大致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包括人口爆炸理论、人口红利理论、计划生育理论(国际上叫家庭计划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人口均衡理论、人口质量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人口系统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系统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模型建构研究。尽管现有理论模型对人口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的运行逻辑作出很多解释,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尚未解释的规律现象。

  二、系统应对人口问题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应对人口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人口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1. 提出应对人口问题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策略。从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一体化、整体性考虑人口问题,既要提升生育水平,增加出生人口,又要考虑降低死亡率,减少死亡人口,还要考虑人口迁移因素。要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文化等多角度,综合性考虑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要从系统的要素构成出发,形成解决人口问题的全力、合力、强力和系统力。当前,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相互交织,既要从人口内在问题出台应对策略,要更加重视外在系统的对策。

  2. 建立人口问题多元协同共治的格局。人口问题的系统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口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个体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家庭的事情,更不能理解为是一个单位或者企业的事情,也不能理解为是政府的事情,而是个人、家庭、企业、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推动的系统工程。当前,欧美福利国家和东亚国家的经验共同表明,单纯的家庭福利难以有效提升生育水平,还需要创造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

  3. 完善应对人口问题的系统性制度建设。人口问题的应对需要制度性、技术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系统工作。因此,需要成立一个应对人口和家庭问题的专门部门、技术部门和群团组织。借鉴国外普遍设立人口家庭服务部的做法,建议我国设立一个人口家庭服务部,整合卫生健康、发展改革、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医保、残联、妇联等部门的人口工作,专司专责人口和家庭发展工作。重点开展生育政策完善、生育支持、健康老龄化、家庭发展、人力资本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4. 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推进系统人口学的发展。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应从系统科学角度研究人口问题。从系统角度出发,整体性思考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结合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构建人口系统应对的综合决策机制,研究系统均衡、系统适应、系统稳定等重大问题,由此来推动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当前,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人口系统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系统日益融合,人口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解决人口问题也需要有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论以及系统策略,由此形成解决人口问题的全力、合力、强力和系统力。因此,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人口研究的合力。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数字和计算人口学的发展为人口系统建模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翟振武,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